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你可能理解错了
2021-02-28 23:20:17
6199 浏览
作者:创业小强
来源:悉地网
我提到一本书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有一个读者留言 ——
文章里还提到了原生家庭,所以,我在知识星球里发了一段话 ——
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,受过一些「伤害」。找到这些源头,然后弥补它,就可能彻底改变这个状况。具体的原理,方法,参考《蛤蟆医生去看心理医生》。
在说结论之前,我们先看一下,这 2 个观点,讨论的核心是什么?
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:
人是过去、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。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,决定着我们的人生。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,阿德勒完全
否定过去,否定心理创伤 —— 「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。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——所谓的心理创伤——而痛苦,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。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。」
原因论很好理解:我们当下遇到的所有问题,都可以在过去找到原因。
目的论比较颠覆,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认知。它提倡:过去没有意义,不要纠结过去的原因,而要向前看。如何行动能让我们过的更好,就朝那个方向去做。
有一个同学,总是在意别人评价,希望从外界获得认同感。和别人聊天时,他总会小心琢磨:这句话有没有说错?他是不是喜欢我?这会不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?
于是,导致他每天的精力,没法用在自己的工作、学习上,生活也越来越不好。
按照原因论:
他需要追溯到童年时期,思考一下,小时候在原生家庭里,是否留下一些创伤,进入了潜意识,让他一直都有不安全感。然后用一些方法,弥补这段创伤。
按照目的论:
他不用纠结原因,只需要思考「目的」—— 如何能让现在的自己变得更好?比如,如何让自己和别人更好的沟通?如何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?如何让自己精力充沛、事业成功?等。
我有段时间,特别焦虑。于是就去读了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看到「目的论」那章时,很震撼:对呀,我为什么要纠结过去呢?纠结过去有什么意义呢?我要向前看呀!
于是,
我像打了鸡血一样,觉得眼前一亮,立刻不焦虑了。
我转换了一个思维,遇到任何问题,都会思考「目的」:如何能让自己变得更好?然后按照这个方向行动。
但实际操作中,我发现,
这个策略只起了几天效果,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。
后来,我读了更多心理学、潜意识、原生家庭的书,也按照「原因论」找了一些造成情绪的原因。
现在,我遇到情绪问题,
既会从过去找原因,也会从未来看目的,状态就变得很好。
因为我们在孩童时期的创伤,都存在了潜意识里面,
累积了 20、30 年,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动化的程序,导致我们遇到一些场景,会莫名产生某种情绪、行为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潜意识行为,在发生时,
大脑是意识不到的。
如果按照「目的论」,不去深究原因,只是一味向前看,就是在逃避问题,
那个隐藏在身体内部的问题,只是暂时被压制住了。虽然短期让我们感觉良好,但时间久了,依然会「下意识」显现出来。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提到的「否定过去,目的论」,想表达的是:
我们不要沉迷于过去,自怨自艾,陷入受害者角色,于是不去向前看了。但因为每本书都有侧重点,也有一些「流派」之争。所以它不会去强调我们去找原因。
很多人看了这本书,会陷入一个误区:我只看目的,不去过去找原因。这是陷入了一种极端思维。
从逻辑上看,很明显是不对的。
因为只有找到「原因」,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,实现「目的」。
不找原因,只是一味冲冲冲,肯定会在某天重新遇到问题。
虽然作者写书时,会把两者当成对立面。但我们作为需要亲身实践者,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,去体验,去变通。不要盲从,否则后果很严重。
卡尔·荣格(Carl Jung)说过: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,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,指引我们的人生。
阿德勒的学说里:所谓的心理症状,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,而是为现在的“目的”服务。
「原因论」和「目的论」,2 者都有道理,但需要辩证看待。
虽然今天讨论很多,但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这本书,依然值得推荐。
本文由模板网合作媒体 @创业小强 授权发布,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。